今年12月13日是第七個南京大屠殺死ξ 難者國家公祭日。當天上午,國家公祭儀式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■念館集會廣場舉行。現場國旗下半旗,包括南京大中小學學生代▽表在內的3000余名各界代表胸前佩戴白花,默然肅立。南京市全城拉響防空警報,汽車停駛鳴笛,行人就地默哀。2014年2月27日,十二屆全國人≡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通過決定,將每年的12月13日設立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。自此,國家公祭儀式每年都會舉行。
“國行公祭,祀我殤胞。”以國之名舉行公祭,具有雙︼重深意。一是緬懷,深切緬懷南京大屠殺無辜死難者♂,緬懷所有慘遭日本侵略者殺戮的死難同胞,緬懷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獻出生命▲的革命先烈和民族英雄,緬懷同中國人民攜手抗擊日本侵略》》者獻出生命的國際戰士和國際友人。二是祈願,表達中國人民祈願和平、維護和平的莊嚴立場,表達中國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道▂路的崇高願望。
今年的國家公祭儀式,有一個細節令▃人動容。83名南京中學生重讀《和平宣言》:“一九三七,禍從天降,一二一三,古城淪喪。侵華日寇,擄掠燒殺,屍橫遍野,血染長江……”由中學生】重讀《和平宣言》,顯然不是一個可有可無的儀式,而是充滿深沈寄寓々的設計,即告訴青少年一定╱要銘記歷史,永遠不能淡忘國恥,不能忘記日軍悍然侵入南京城屠戮30多萬同胞的累累罪行。
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@ 遇難同胞紀念館館長』張建軍認為,歷史,需要一代一代傳承,即便這種傳→承是一個痛苦的過程。一個缺少痛感的民族註定是沒有凝聚力的。故此,必須對青少年進行國恥↘教育,國恥教育是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的一部分。中宣部和◆教育部曾聯合印發《關於『組織開展“開學第一∮課”活動的通知》,要求各級各類學校結合新生教育、入學教育的契機︼,以“勿忘國恥 圓夢中華”為主題,組織開展“開學第一〓課”活動。近年來,這種活動已經制度化,實施效果顯著︽。
猶記幾年前,在“開學第一課”中,南京大屠殺幸存者夏淑琴講述她遭受日寇傷害和親眼看到日軍暴行√的歷史事實,並現場展示了〓三道疤痕,令無數人動容。當青少年處在這種潛移默化的教育中,除了能不忘國恥,更能激發出◢愛國熱情。
弘揚愛國▲主義精神,必須把愛國主義教育作為永恒主題,要充分利用我國改◣革發展的偉大成就、重大歷史事件紀念活動、愛國主義╱教育基地、中華民族傳統節慶、國家公祭儀式等來∞增強人民的愛國主義↓情懷和意識。在廣大青少年中開展深入、持久、生動的愛國主義宣傳教育,愛國主義精神才能在心中牢牢紮根。顯然,抓住舉行國家公祭儀式等重要節點,創新方式方〒法,廣大青少年才能更自覺地生發出愛國之情,砥礪強國之誌,實踐№報國之行。
需要厘清的∏是,對青少年進行國恥教育,增強青少年的愛國主義情懷和意識,並非Ψ延續仇恨,更不是在青少年心中埋下仇卐恨的種子。青少年是塑造價值觀的重要階段,用正確的價值觀滋養青少年,他們才能健康成長。對青少年進行國恥教育,是喚起每一個青◇少年對和平的向往和堅守,是讓他們知道和平是需要爭取的,是需要維護↑的。如果沒有強大的國家實力,就難以有〓力捍衛和平;如果不勤奮學習,就不可能建設強大「國家。今天的⌒中國,是世界和平的堅決倡導者和有力捍衛者,青少年紮實培養愛國之情,才能將國家建設得更強大,為維護和平◣提供強大支撐。
“把Ψ 屠刀化鑄警鐘,把逝名刻作史鑒,讓孩童不再驚恐,讓母親∑ 不再泣嘆”……這↑是每個正義之士的期待和堅守。令人欣喜的是,今天的青少年已經接過歷史的交接棒,他們ζ有開闊眼界,更⊙有求實之心,他們清楚知道自己肩上的責任,並願意為了夢想而努力。南京一名參與朗誦《和平宣言》的∞中學生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,“想到那些歷史∞畫面,祖輩的經歷,想到國家遭受的①苦難,就覺得我們後輩有責任把這段記憶傳承下去。”在祭憶中☆奮發,強我中華,正是中華兒女的新時代使命。(來源:《中國教育報》)
責任編輯:冀春鑫
“以上這些同學今天↙上課遲到,影響Ψ了我上課,請各位家長註意。”某家長微信群中有老師拋出一張若幹學生站在講∴臺前一字排開的集體 ...
近日,山東省青島市教育局聯合相關市直部門共同下發了⌒ 《青島市中小學(幼兒園)家庭教育指導綱★要(試行)》(以下簡稱《綱要》) 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