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年來,岱嶽區牢固樹立“立德樹人、家校共育”的教育理念,以服〓務廣大青少年、兒童和家長為根本出發點,以促進未成年人健康成長、全〖面發展為目標,以家庭教育改革創新為動力,著力構建學校、家庭、社會“三結合”的教育網絡,形成同心、同向、全方位、立體化的“1234”家校社協同育人新模式。
一、創建一個品牌,開卐啟協同育人新征程
全區把創建家校社共育作為打造教育品牌的重要載體,成◣立領導小組,制訂實施辦法,並將創建工作作為教育綜合督導的內容之一。通過專家講座、社會實踐、座談交流、經驗分享等多種形式的線上、線下活動,開辟家校社協同育人品牌建設專欄,成立“和美家庭、幸福岱嶽”公益講師∴團,為家長教育子女提供理論指導。依托山東省“家長空間”APP項目,通過教一教、促一促、曬一曬、評一評等方式實現家校相互學習、相互促進、共同提高,提升了全區家庭教育整體水平。截止目前卐已組織區級“家長空間”現場會3次。有24處活躍學校、120名優秀班主任脫穎而出,極大促進了√學校、班主任、教師、家長各層面的參與積極性,形成了以點帶面、遍地開花的良好工作局面。2018年,我們在10多年系列※教學改革的基礎上,立足課堂教學新形勢新任務,決定力推“高效課堂建設三年行動計劃”,達成“一轉三提升”目標——轉變育人方式,提升學生核心素養、提⊙升教師專業水平、提升學校辦學品位,促進學■生有效學習。總體按照“一年建立操作模式、兩年評估實驗效果、三年取得階段成效”的步驟進行推進〖。兩年多來,做好了以下幾項工作:結合區域特點和學校實〗際,建立家校共育課題庫,鼓勵各學校進行課題研究,相互帶動,促進家庭教育工ζ 作優質發展。2020年,全區共申報家校共育省市級課題55項。其中,《面對疫情,區域構建“互聯網+家校協〓同育人”研究》獲得省教育科【學規劃“疫情與教育”專項課題】立項,目前已經進入結題階段。一是依托“家長空間”APP的課程資源,鼓勵家長○利用碎片時間主動學習,營造學習好生態;二是組織編寫◎指導用書,保證家長一年接受不少於四次八課時的家庭教育課程;三是建立教師及家長創課激勵機制,開展︽優質課評選活動。今年共評選教師和家長創課優質課400節。以嶽峰〗小學為龍頭,在家委會組織模式上進行了積極創新,構建起了校級、年級、班級、小組(片)“四級管理、區域聯動”的家校社共同體模式,率先啟動家長講¤堂,從外聘專家講理論逐漸發展為讓自己的◤老師和家長講身邊事;舉辦家長節,組建講師團,通過一系列舉措加強家校溝通。以祝陽二中為代表的學校推行家長駐校輪值“十個一”活動,組織家長評教助推師德█建設、家長進校助推學校管理、家長義教助推素質教育。範鎮梭村小學通◣過《奶蜜鹽》共讀群、全國家校共育數字化微信群,定期推送家庭教育講座與案例,對家長的家庭教育①進行指導和引領,2018年8月《中國農村教育①》刊登了該校的家庭教育〒經驗。夏張鎮借助泰安市心理協會等部門,加大了→對教師在家庭教育方面的培訓力度,使家庭№教育四次八課工作更具有了指導性和針對性;同時積極挖掘社會各方面的力量,對留守兒←童進行資助,彰顯了家校共育的正能量。通過精準培訓、名師工作室帶動、創課※實踐等方式,挖掘培養了一支以優秀教師、熱心家長為主體的家庭教育講師團,造就→了一支懂家長、懂孩子、懂教育、懂網絡的家庭教育工作隊伍,形成了以“校創課—區應用—省展示”為激勵方式的創課模式。近年來,指導團隊先後創課1564節,較好地解決了家庭教育最後一公裏的問題。采用岱嶽教育雙周論壇、任務驅動實務¤指導、問題研討考察學習及典型模式觀摩提升四階段的任⌒務驅動式學習模式,讓校@長成為家庭教育的行家裏手。以家長空間為學習的主陣地,引導並培養家長的持續學習力。借助家長空間專業課程,解決家長學習資源不明確不系統問題;借助家長空間案例分享,鼓勵家長學以♀致用,分享互動,共同提高;借助家長空間家長學習結業機制,培養家長㊣ 學習習慣,目前,已經培養◤魅力型家長600名,通過他們的示範帶動,形成了全區家長良好的學習氛圍。邀請省內外相◥關領域專家學者及全省各地一線優秀教師組成專家團隊,在家庭教育指導、課程資源建設等方面與岱『嶽區深度結合,形成適合區域家庭教育發展的頂層設計規劃,有序開展線上線下培訓、交流。近年來,全區□先後有10人成為省級家庭教育指導優秀校長,3名教師入選省家庭教育課程研發團隊,70余名教師∮進入山東省“鄉村學校家校共育種子教師萬人培育計劃”工程,在國家級刊物發表家庭①教育文章4篇、省級2篇。《中國農村教育》《中國家庭報》《山東青年報》《大眾日報》《泰安日報》等紙質媒體以及大眾網㊣、魯網、新銳大眾、泰山網、中華泰山網等網站,對岱嶽區家校社工作分☉別進行了宣傳報道。全省“家校協同育人 優化教育生態”論壇、全省家校協同育人實踐經驗交流研討會相繼召開◣。“潮起海天闊,揚帆正當時”。我們將以此次會議為新起←點,圍繞“立德樹人”根本任務,把家庭教育作為凝魂聚氣、強基固本∴的教育基礎工程,夯實“家校協同育人↓特色模式”,虛心汲取好的經驗和做法,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⊙作出我們應有的貢獻!
責任編輯:遲佳